【人造鑽石市場】合成鑽石帶來的威脅

Mathew Nyaungwa, Editor in Chief of the African Bureau, Rough&Polished

2017年1月我曾問戴比爾斯當時的新聞發言人麗奈特·古爾德(Lynette Gould),天然鑽石開採商是否擔心自己的市場份額會被實驗室培育鑽石搶佔。

她回答說,天然鑽石和合成鑽石完全是兩回事。

戴比爾斯新聞發言人當時表示:“我們的研究一致表明,消費者不認為合成鑽石是天然鑽石的潛在替代品。” 但她表示,毫無疑問,他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是確保行業的聲譽,保證自己銷售的產品無可指摘。

“我們非常重視產品的聲譽問題,例如未經申報的合成鑽石被混入天然鑽石管道,”古爾德說,“如果消費者知道自己購買的天然鑽石其實是合成鑽石,他的反應會給行業帶來真正的信任問題,因此在鑽石管道的所有階段,特別是中間階段,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合成鑽石製造商被指責使用骯髒的營銷策略。阿斯朗尼亞集團(Arslanian Group)總經理薩哈格·阿斯朗尼亞(Sahag Arslanian)在2月份開普敦礦業大會上說:“許多生產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公司都聲稱自己的鑽石’綠色’或者’環保’,並使用諸如’溫室’或’鑄造車間’來影響人們對這種寶石的看法。”

“他們[千禧一代]被告知,[合成鑽石]是真正的鑽石,不會給人類或環境帶來傷害。這完全是誤導。他們正在欺騙消費者,因為合成鑽石的零售價格很低。千禧一代之所以被誤導是因為,現實情況跟營銷之間的差距很大。合成鑽石零售商在這場營銷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也許,正如阿斯朗尼亞所說的,鑽石生產商協會(Diamond Producers Association, DPA)也許已經意識到自己正在輸掉這場營銷戰役,決定針對年輕人制定廣泛的營銷戰略,提出口號——“真鑽罕有,真情難尋”(Real is rare. Real is a diamond)。

博茨瓦納前礦業和能源部長大衛·馬朗(David Magang)有一天提到,合成鑽石是博茨瓦納經濟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因為一旦合成鑽石變得流行起來,即使我們的礦場還能運行100年,也沒人來購買我們出產的鑽石。

他說得對。與完全不擔心合成鑽石威脅的古爾德不同,他對合成鑽石構成的潛在威脅表示擔憂。合成鑽石不僅比天然鑽石便宜,還會採取中傷戰略,指責天然鑽石的開採過程不符合倫理道德,這對年輕人來說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此外,實驗室培育鑽石的產量一直在增長。

根據鑽石情報摘要(Diamond Intelligence Briefs)的數據顯示,合成鑽石的年產量能達到800-1000萬克拉,其中珠寶質量的寶石達到近450萬克拉。與之相對比,天然鑽石的年產量能達到1.24億克拉,其中珠寶質量的有8500-9000萬克拉。另外一個威脅在於,一些非法經銷商會把合成鑽石當作天然鑽石出售。

戴比爾斯近幾十年來為開發合成鑽石識別技術投入了大量資金。

古爾德2017年1月說道:“我們生產不同合成材料的能力意味著,我們有足夠完美的樣品讓我們持續開發識別設備。”

她說:“我們為在合成鑽石領域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資金,我們擁有非常強大的開發能力來解決正在出現的關鍵性風險問題。我們還在位於蘇拉特的國際鑽石分級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mond Grading & Research Centre)實施並擴大了米粒鑽測試服務(Melee Testing Service),以進一步支持鑽石管道的中間部分,確定潛在的未申報合成鑽石並為自己的顧客提供保障。”

值得安慰的是有報導稱,鑽石生產商協會今年將投資7000萬美元用於營銷,加大在美國的營銷力度,並將其擴展至全世界。美國市場約佔全球鑽石總消費需求的近一半,2016年,這個比例達到47%,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營銷重心都放在這個國家身上。

鑽石開採商無法再高枕無憂,因為他們開采的是大自然創造的奇蹟,形成過程需要幾十億年,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出跟它們完全一樣的東西。他們如果想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必須向千禧一代證明,他們開採鑽石的過程不會給環境造成破壞,而且符合道德標準。

 

(2018年4月9日,資料來源:Rough & Po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