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字】中國經貿概況

最新發展

  • 中國經濟在2018年第一季度增長6.8%;第二季度增長6.7%。

  • 工業增加值在2018年7月增長6.0%與6月份持平。

  • 固定資產投資於2018年1至7月增長5.5%,較2018年1至6月的6.0%為慢。

  • 2018年1至7月的零售額增長9.3%,較1至6月的9.4%略為放緩。

  • 2018年7月的通脹率為2.1%,食品價格上升0.5%,非食品價格上升2.4%。

  • 出口(以美元計)在2018年7月上升12.2%,進口(以美元計)增長27.3%,當月貿易盈餘為281億美元。

  • 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由2018年6月的51.5 下降至7月的51.2。

主要經濟指標 2017年 2018年1至7月
數值 增減 (%) 數值 增減 (%)
人口 (億) 13.901 13.901
國內生產總值 (GDP) (億元人民幣) 827,122 6.91 418,961 6.81,4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元人民幣) 59,660 6.31
固定資產投資2 (億元人民幣) 631,684 7.2 355,798 5.5
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3 6.61 6.61
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人民幣) 366,262 10.2 210,752 9.3
消費價格指數 1.6 2.1
出口 (億美元) 22,635 7.9 13,872 12.6
進口 (億美元) 18,410 15.9 12,211 21.0
貿易盈餘 (億美元) 4,225 1,661
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 (億美元) 1,310 4.0 6834 4.1
外匯儲備 (億美元) 31,399 4.3 31,179 1.2

註:
1 實質增長
2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3 所有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國有企業和其他類型企業
4 2018年1-6月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商務部、中國海關總署

 

主要國際排名

  •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排名在美國之後,但較日本為高。

  •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世界投資報告》,2017年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2007年排第六位),外資流入總額達1,360億美元,在美國(2,750億美元)之後。

  •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世界投資報告》,2017年中國是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2007年排第19位),投資總額達1,246億美元,在美國(3,423億美元)及日本(1,604億美元)之後。

  •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2017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出口地(1995年排第11位),出口貨值達22,630億美元。

  •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資料,2017年中國是全球第五大商業服務出口地(1995年排第16位),總值2,260億美元。

  •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截至2017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達31,40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

  • 根據香港政府海事處的資料,自2010年起,上海的貨櫃吞吐量已超過新加坡,全球排名第一。

  •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資料,2017年中國的旅遊開支達2,58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其後是美國(1,350億美元)及德國(840億美元)。

  • 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資料,截至2018年3月底,以市值計算,上海證券交易所在亞洲排名第二(在日本之後),全球排名第四。

 

近期政府措施

  • 2016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十三五」規劃,闡明要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以確保全面建立小康社會。

  • 「十三五」規劃以創新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時提出啟動「科技創新2030」6個重大科技項目和9項重大工程,並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製造強國戰略。

  • 2015年3月,中國政府推出「一帶一路」作為對外發展的重要戰略,旨在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促進市場深度融合,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框架,進一步全面深化和拓展在貿易、投資、金融和交通通訊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 中國政府發布的多個發展戰略,包括《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及「十三五」規劃等,都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包括香港、澳門和珠三角的9個城市。

  •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在香港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確立在大灣區建設中的合作重點領域,包括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以及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 在2018年4月舉行的博鳌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決定在擴大開放方面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舉措,包括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加強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降低進口關稅。

  • 中國正通過降低進口關稅,邁向消費主導型經濟。2017年11月,中國下調187項消費品的進口關稅,包括藥品、食品、保健品及服裝,平均關稅率由17.3%降至7.7%。由2018年7月1日起,中國將進一步下調1,449項產品的進口關稅,平均關稅率由15.7%減至6.9%,並降低汽車 (平均關稅率由21.5%減至13.8%) 及汽車零件(平均關稅率由10.2%減至6.0%)的進口關稅。

 

主要經濟指標

圖:GDP實質增長
圖:本地生產總值組成 (2017)
圖: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圖: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
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圖:消費價格指數變化
圖: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
圖:人民幣貸款的增長
圖:人民幣兌美元(人民幣_美元)
圖:國家外匯儲備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卑詩大學太平洋匯率服務中心(Pacific Exchange Rate Service)

 

對外貿易

圖:貿易增長
圖:貿易差額
圖:主要出口產品類別 (2017)
圖:主要商品出口市場 (2017)
圖:服務貿易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總署

 

投資流量

圖:外商直接投資流量
圖:2017年外商直接投資流量(按主要來源地劃分)
圖: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圖:2017年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按主要來源地劃分)
圖:對外直接投資流量
圖: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按主要目的地劃分)
圖:對外直接投資存量
圖: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按主要目的地劃分)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1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

 

貿易關係及貿易政策

貿易關係

  •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創始成員
  •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
  • 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成員
  • 太平洋經濟合作議會(PECC)成員
  • 亞洲發展銀行(ADB)成員
  •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成員
  •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屬下貿易委員會觀察員

貿易政策

  • 根據世貿的資料,中國的平均適用最惠國稅率從 2001 年的 15.3% 逐步下降至 2016 年的 9.9%。農產品的平均關稅率較高,為 15.5%,非農產品則為 9.0%。

  • 由於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國務院於2017年12月進一步降低187項日用消費品的進口關稅,平均關稅率由17.3%降至7.7%。2018年7月1日,中國進一步減低1,449項產品的進口關稅,平均關稅率由15.7%降至6.9%。

  • 中國實行「先報檢,後報關」的通關模式,對實施進出境檢驗檢疫的貨物,使用「入境貨物通關單」和「出境貨物通關單」,並在通關單上加蓋檢驗檢疫專用章。海關一律憑貨物報關地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入境貨物通關單」或「出境貨物通關單」驗放。

  • 所有列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或根據其他相關法規須受檢驗的進口貨物,必須接受檢驗。

  • 進口的藥物、食品、動植物產品、機械及電子產品等,必須獲得安全許可證以及符合其他監管要求。詳情請參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詳細內容,請參考中國營商指南

自由貿易協定 (FTAs)

目前,中國已經簽署及落實17項自由貿易協定,並有11項正在談判,另有11項正在研究。

已簽協議的自貿區

  • 中國-馬爾代夫
  • 中國-格魯吉亞
  • 中國-澳洲
  • 中國-韓國
  • 中國-瑞士
  • 中國-冰島
  • 中國-歌斯達黎加
  • 中國-秘魯
  • 中國-新加坡
  • 中國-新西蘭
  • 中國-智利
  • 中國-巴基斯坦
  • 中國-東盟
  •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
  • 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 中國-東盟(10+1)升級
  • 中國-智利升級

正在談判的自貿區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 中國-海合會
  • 中日韓
  • 中國-斯里蘭卡
  • 中國-以色列
  • 中國-挪威
  • 中國-巴基斯坦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
  • 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 中國-新西蘭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 中國-毛里求斯
  • 中國-摩爾多瓦

正在研究的自貿區

  • 中國-哥倫比亞
  • 中國-斐濟
  • 中國-尼泊爾
  • 中國-巴布亞新畿內亞
  • 中國-加拿大
  • 中國-孟加拉
  • 中國-蒙古
  • 中國-巴拿馬
  • 中國-巴勒斯坦
  • 中國-秘魯自貿協定升級聯合研究
  • 中國-瑞士自貿協定升級聯合研究

詳細內容,請參考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網

 

與香港的經貿關係

  • 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截至2017年底,內地已經審批的外商投資項目中,44.9%和香港有關。來自香港的實際使用金額累計達10,082億美元,佔全國總額53.2%。

  • 香港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地點。中國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6年,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累計達7,807億美元,佔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7.5%。

  • 內地是香港主要的投資資金來源地之一。香港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6年底,香港吸納的投資中,來自內地的資金達4,156億美元,佔整體25.7%。

  • 截至2017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共1,051家,包括H股、紅籌和民營企業,總市值達29,000億美元,佔整體市場66%。

 

香港在內地的直接投資

已簽訂合同項目及
實際使用直接投資
2017年 1979-2017年
項目/金額 佔全國總額 (%) 項目/金額 佔全國總額 (%)
已審批項目 (個) 18,066 46.3 404,530 44.9
實際使用金額 (億美元) 945 72.1 10,082 53.2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景氣月報

  • 2017年,香港是內地第三大貿易夥伴,緊隨首位的美國及第二位的日本。內地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17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達2,866美元,佔內地對外貿易總額7.0%。其中,內地對香港的出口貨值達2,793億美元,令香港成為內地第二大出口市場。

  • 內地自1985年起一直是香港最大貿易夥伴。香港的全球貿易中,內地佔重由1978年的9.3%擴大至2017年的50.2%。2017年,內地是香港最大進口貨物來源,佔本港總進口46.6%,也是香港最大出口市場,佔本港總出口54.3%。

  • 香港與內地的貿易,很大程度上和加工活動有關。2017年,香港對內地的總出口中,27.3%和加工活動有關。香港從內地輸入的貨物,以及原產地為中國內地而經香港轉口至其他國家的貨物中,分別有40.5%及72.6%是和加工貿易有關。

香港與內地的貿易[1]

(百萬美元) 2017年 2018年1-6月
價值 增減 (%) 排名 價值 增減 (%) 排名
總出口 269,978 8.4 1 137,777 11.9 1
   本產出口 2,214 -7.0 1 1,161 12.5 1
   轉口 267,764 8.5 1 136,617 11.9 1
進口 260,275 5.9 1 129,513 8.6 1
貿易總額 530,253 7.1 1 267,290 10.3 1
貿易差額 9,703 8,264

資料來源:香港政府統計處

 


[1]  由於一般的貿易數字並不包括離岸貿易,因此這些數字不一定全面反映香港公司經營的業務。

 

(2018年8月14日,資料來源:HKT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