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貿戰不敢多買原材料 防積壓資金
面對中美貿易戰陰晴不定,香港出口商會會長鮑潔鈞昨出席活動時表示,貿易戰對廠家已造成影響,因為貿易戰的政策經常改變,本港廠家無所適從,所以在備存貨策略上均傾向保守,當中訂單已有即時影響,以製造業為例,在採購原材料方面也不敢大膽入貨,因為一旦貿易環境急速轉差,原材料存貨會大量積存,導致資金流轉減慢。
至於因貿易戰而減少採購的幅度,鮑潔鈞稱不同行業所減少的幅度均有所不同,平均由按年減少數十個百分點至三十個百分點,視乎個別公司在美國的生意的佔比。他續稱,本港廠家大部分原材料均以美元結算,即使在內地設廠,因人民幣貶值而令如電費、包裝紙箱等成本有所下降,只可以略為補貼,實質作用不大。
零售價暫未受加徵關稅影響
對於今年第四季的營商環境,鮑潔鈞表示早前美國公佈向中國總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明年有可能將關稅增加至25%,他認為目前徵收10%關稅是過渡期,一旦明年開始徵收25%關稅屬重稅,一定影響美國的消費者。鮑潔鈞解釋,徵收10%關稅還可以因為近期人民幣有所貶值而拉上補下,零售價暫時未受到徵收關稅影響。
若關稅續加 價格勢上升
不過一旦明年開始徵收25%關稅,廠家的利潤不足以彌補關稅支出,所以產品的零售價勢會上升,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慾。
鮑潔鈞又提到,香港的出口商或製造商,過往只集中會加工的工序或代工生產,反過來看今次貿易戰可加快香港廠家轉型研發自己的產品,加強產品的獨特性,從而建立自家品牌。
他強調,即使無貿易戰本港廠家也需要積極轉型,只不過今次貿易戰加速廠家轉型的速度,因為長遠來說做加工或代工的生意,不足以維持長遠經營。
貿戰加速廠家轉型及拓展
美國向中國產品徵稅,鮑潔鈞認為本港廠家可藉此機會開拓歐美以外的市場,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
對於港府就貿易戰給予廠家的協助,鮑潔鈞稱政府有定期聽取商家的意見,在開發新市場方面,政府推出的「BUD專項基金」,以協助中小企業,包括初創企業拓展內地和東盟市場,當中東盟有10個地區,每家企業累計資助上限為100萬元。鮑潔鈞希望,「BUD專項基金」日後可覆蓋到更多地區。

(2018年10月4日,資料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