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消息指如下月「習特會」無法緩解緊張局勢,美擬對剩餘所有中國貨徵稅。華南美國商會最新調查顯示,受中美貿易戰影響,逾7成在中國華南地區營運的美國企業,考慮延後或取消在當地進一步投資,並擬將部分或全部的製造活動遷移至其他國家。
路透報道指,位於廣州、目前有超過2,000會員的華南美國商會,於9月21日至10月10日期間,即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不久,向219家會員企業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三分一從事製造業。
根據調查,在中國營運的美國企業認為,他們受到貿易爭端的打擊比其他國家企業來得大。逾7成美國企業考慮延後或取消在中國進一步投資,並擬將部分或全部的製造活動遷移至其他國家。相較於這些美國企業,僅半數中國同業做出延後投資或遷移的考量。
64%受訪製造業公司稱,正考慮將生產線移至中國以外,但僅1%稱有意在北美建立製造基地。調查發現,中美貿易戰導致供應鏈及產業集群發生轉移,多數轉往東南亞。
這些公司的客戶也在觀望。華南美國商會會長Harley Seyedin表示,客戶在減少訂單,或者根本就不下單,「他們很有可能會等到形勢更為確定之後才下單。」
三分一企業估計 業務量最多失5000萬美元
近8成的受訪者表示,其業務已受到中美貿易戰的關稅措施所打擊。調查發現,批發和零售領域的企業受美國加徵關稅的衝擊最大,農業相關企業則受中國加徵關稅的影響最大。
三分一受訪企業估計,中美貿易摩擦已使業務量減少100萬至5000萬美元;近十分一的製造企業報告稱,業務虧損高達2.5億美元或更多。
近半的受訪企業認為,中國非關稅壁壘上升,如官僚監管增加及海關清關速度放慢。有分析師警告,中國愈無法匹敵美國的關稅措施,便愈可能製造更多非關稅壁壘。
調查顯示,中國依賴出口的城市和省份正在面臨愈來愈大的壓力。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最高的省份廣東省,今年1至8月出口較2017年同期下降。
(2018年10月30日,資料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