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數據已陸續出爐了,一個個數據看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果然,11月初以來的一系列會議,當真不是空穴來風。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份,出現下滑的數據囊括了手機、汽車、二手房、集成電路進口等國民經濟中最重量級的選手,這些行業甚至都普遍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
但是,同樣在10月份,也有光鮮亮麗的數據。比如水泥、鋼鐵、進口天然氣和新能源汽車銷售,都呈現了產銷兩旺的局面,甚至水泥、鋼鐵等行業利潤規模創下了歷史新高。
從這些生產銷售數據來看,需求端下滑明顯,而原料端仍然利潤不菲,企業總體盈利情況難言樂觀,這也是直接導致企業不願擴大再生產的重要原因,表現在央行數據上則是,支持民企政策陸續出台,但是企業部門仍然“自發性緊縮”,中長期貸款需求未有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全國財政收入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 這反映減稅降費、深化增值稅改革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財政收入同比下降。可以想見,如果進一步減稅讓利,則財政收入負增長有可能出現進一步擴大,在明年賣地收入大幅下滑的同時,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負擔難以為繼,甚至陷入違約風險,被動擴大財政赤字將成為一種必選項。
哪些行業出現兩位數下滑
前10月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5.3%
手機銷量來看,10月份接近零增長。今年10月份,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3853.3萬部,同比增長0.9%,環比下降1.3%,2018年1-10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3.43億部,同比下降15.3%。

汽車銷量連續兩個月兩位數下跌
汽車銷量來看,10月份也是兩位數下滑。10月份銷量同比下跌11.7%,汽車市場銷量已經連續4個月下滑,最近9月和10月更是兩位數下跌,今年1-10月,汽車銷量2287萬輛,同比下降0.1%,全國汽車銷量累計增速出現30年以來首次下滑。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下滑,10月份同比名義增長8.6%,這個消費增速接近今年5月份8.5%的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降至7.9%,而去年全年有8.3%。

全國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下滑
統計顯示,10月,北京、深圳、蘇州、無錫、杭州、南京、廈門、成都、青島、金華等10個城市二手房成交量為3.9萬套,環比下降25%,同比下降9%。在剔除春節假期二手房成交量異動月份的情況下,成交量創48個月新低。

集成電路進口出現兩位數下滑
作為中國最大進口商品——集成電路也是中國機電出口電腦、手機等產品出口的最重要原料,也出現了進口數量和進口金額都出現了罕見的兩位數大幅下滑局面。
2018年10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明顯下降;2018年10月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為342億個,同比下降10%。進口金額為291.83億美元,同比下降16.4%。


哪些行業出現兩位數增長
10月單月水泥產量同比增長13.1%
10月單月產量為2.2億噸,同比增長13.1%,增速比上月大漲8.1%。2018年1-10月份水泥產量為17.95億噸,同比增長2.6%。
10月份,水泥價格突破歷史高位,多家水泥企業利潤大增。在短期前景較為明朗的情況下,市場人士普遍預計,今年整個水泥行業的利潤大概率會達到創紀錄的1000億元。

鋼材產量10月份兩位數增長
2018年10月我國鋼材產量9802萬噸,同比增長11.5%。2018年1-10月份,全國鋼材累計產量91844萬噸,同比增長7.8%。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0月,全國粗鋼產量達8255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9.1%,該產量創出歷史新高。由於11月開始的冬季限產,不少鋼鐵生產企業都加足馬力,做好準備過冬。
與水泥一樣,鋼鐵行業的利潤也在飛奔!在產量刷新歷史新高的前三季度,中國鋼鐵行業利潤增幅超過70%。儘管如此,中鋼協還在警告,去產能的壓力仍不小,需警惕擴大產能的傾向。

新能源汽車10月份銷量增幅85%
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達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根據乘聯會廠家數據,2018年10月,我國新能源狹義乘用車批發銷售11.97萬輛,同比增長84.8%;1-10月份,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同比增長90.6%至72.6萬輛,大幅超越2017年全年的56萬輛。


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量實現兩位數增長
10月份進口原油4080萬噸,同比增長31.5%,增速比上月加快30.6個百分點;進口量環比增加359萬噸,日均進口131.6萬噸,再創新高。當然,10月份如此大量進口原油,恰恰也買在頂部。1-10月份,進口原油37716萬噸,同比增長8.1%。

10月份,進口天然氣730萬噸,同比增長25.6%,增速比上月回落3個百分點,進口量環比減少32萬噸。1-10月份,進口天然氣7206萬噸,同比增長33.1%。

與進口猛增相比,國內原油潛力幾乎觸頂。1-10月份,原油產量15721萬噸,同比下降1.7%。而天然氣方面,增幅也較為有限,1-10月份,天然氣產量129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3%。可見中國“缺油少氣”的資源禀賦特徵明顯。
企業融資陷入“自發性緊縮”,財政收入出現首次負增長
13日,央行數據公佈,社融規模增量創2016年7月來新低,M2持平6月創下的歷史最低增速,引起市場一陣驚呼,“社會沒有融資,意味著企業不敢借錢發展,經濟要有起色很難。”
這其中,新增企業貸款從9 月的6808 億下行至1503 億,新增居民貸款則從9 月的7529 億下降至10 月的5636 億。10月新增非金融企業貸款只有1503億元,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為1429億元,更是創2年以來新低。
企業中長期貸款偏弱,反映的不僅僅是銀行發放貸款的意願問題,也意味著企業家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貸款行為也趨向謹慎。畢竟銷售數據那麼差,沒有理由貸款擴大生產。同樣,在存款數據中,10月份新增企業存款減少6004 億,這也明確指向企業盈利面臨較大壓力。
中國企業部門稅收當中佔比最大的就是增值稅,為減輕企業負擔,財政部預計全年減負1.3萬億元以上,從稅收增長情況來看,也很明顯,9月份稅收收入增長6%,10月份數據則直接出現首次負增長局面。
可以想見,隨著減稅力度的加強,隨後的11月份和12月份財政收入將可能繼續下滑。與此同時,由於房地產限購等措施之下,地方土地出讓金縮水導致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下降,使得部分地方政府難以平衡財政收支,兩者擠壓之下,是否擴大財政赤字,成為業內關注熱點。
在這兩天的財經年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已經提醒,在高質量發展階段,防範風險成為懸在頭上的一把刀。
“我們在防風險問題上必須特別小心,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役。”必須提高對赤字水平的警惕,“起碼在當下的中國,要把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鎖定在3%以內。這不僅僅是因為對控制財政風險、金融風險很有必要,而且它也是老百姓心目當中的一本賬,是直接影響社會預期的一本賬。”
從這句話內容來看,很值得我們警醒,畢竟財政赤字高企,疊加貿易順差的逆轉擴大,將使得未來的人民幣匯率、資產價格等國內市場面臨巨大的衝擊。
資料來源:搜狐,券商中國(ID:quanshangcn),作者:長留
(2018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