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工業互聯網世界大會:亞洲企業應設立智能廠房及採用人工智能科技

工業互聯網世界大會:亞洲企業應設立智能廠房及採用人工智能科技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的受訪企業已經展開工業4.0升級轉型過程。在2018工業互聯網世界大會(亞洲站),一些業界代表也承認,面對新工業時代帶來的許多機遇和挑戰,感到有點困惑。

照片: 企業是否已經準備就緒,採用工業互聯網技術?(Shutterstock.com)
企業是否已經準備就緒,採用工業互聯網技術?

全球管理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高級執行董事Eric Schaeffer認為,許多企業其實還未準備好採用新的顛覆性科技。他在2018工業互聯網世界大會(亞洲站)發言時,與出席代表分享最近一項調查結果,調查的對象是500名來自世界工業化國家的高層管理人員。他說:「好消息是,近八成的高層管理人員認為人工智能(AI)驅動的科技能改變企業的未來。至於如何應對這個挑戰,卻只有16%受訪者表示已有明確的願景。更驚人的是,只有5%為了實現這個願景而投入資源,並且只有2%真正開始著手進行。

「基本上,採用新技術意味著把顛覆性的互聯網思維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而其中一些生產過程已經存在了數十年。這是一種產品價值的轉變。現在,機械是由嵌入式軟件操控,也受它所整合的數碼解決方案和服務支配。不久將來,我們可以看到日常產品的價值評估出現轉變,產品往往有70%價值來自數碼技術,只有5%來自機械作業。隨著新科技浪潮不斷湧現,把這個過程視為工業4.0並不正確。實際上,那是工業X.0。」

對於應該如何陳述這種轉型,業者也許有一些分歧,但他們普遍認同這能為製造業帶來很大的好處。馬薩諸塞州技術標準集團The Object Management Group行政總裁Richard Soley博士便有此想法。

Soley援引一些研究機構和企業的預測數據:「思科(Cisco)估計,採用物聯網技術能令私營界別的利潤增加21%,到2020年,將為全球經濟增加19萬億美元收益。高德納(Gartner)預計,同期的收入將增加3,000億美元,而通用電氣(GE)則認為這是一個價值32萬億美元的機遇。

「雖然我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出一個確定的數字,但已經清楚的是,各種因素正在融合並推動業界前行。最顯著的事實是,傳感器、處理和儲存設施現在都非常便宜。這可能意味著,到2020年全球聯網設備的數量將以7:1的比例超過人口。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兩個常見問題是如何達到真正的互連運作和維護系統的安全。」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因此,天津智能製造和雲端解決方案公司A.BrainGroup策略合作部主管Zhao Yu的演講,成為了業者最期待的環節之一。他談到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何為採用有關技術做好準備:「中國製造業正在轉型。基本上,中國的製造業基礎長期處於失衡狀態,一線城市與下層城市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在國內,與實際消費水平相比,供應過剩的情況相當嚴重。此外,對七至八成的中小企和兩成的大型企業來說,品質和效率都處於歷史低位,但成本卻繼續上升。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去年11月中央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倡議,這是中國在未來7年重新發展產業基礎的藍圖。最終目標是把重點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同時改革相關供應鏈,使之更切合電子商貿行業的需求,並為製造業爭取更多國際和國內投資。

「在這轉型過程中,新技術也會發揮作用,有助減少浪費,降低整條價值鏈的成本和改善整體業務管理流程。為協助管理轉型過程,我們開發了9種業務模式,以5分制評估合共158個項目。這有助企業瞭解當前位置、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最佳方法。」

照片: 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借助科技令生產力倍增。
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借助科技令生產力倍增。
照片: 蒂森克虜伯集團:數碼化不可避免。
蒂森克虜伯集團:數碼化不可避免。

總部設於密爾沃基(Milwaukee)的洛克威爾自動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是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巨擘,其亞太區域營運總監P.W. Yeoh強調,公司在啟動轉型之前只訂下4大目標:「我們的基本目標是更快投入市場、降低總體擁有成本、改善資產利用及加強企業風險管理。因此,我們現在對每一所工廠的運作有更清晰的瞭解。使用實時數據有助我們作出有利的決定,綜合分析則有利於認定最佳措施,並確保這些措施得到廣泛採用。

「現在,成效說明一切。我們把庫存期從120天縮短到82天,全年資本支出節省30%。我們讓產品更快投入市場,交貨時間減少50%,準時交貨的比例由80%增加至98%。我們提高了及時供貨滿足需求的能力,由82%增加至98%,零件缺陷率則降低50%。基本上,我們把生產力提高了1倍。」

巴西汽車零件製造商IOCHPE Maxion資訊總監Esteban Remecz概述工業4.0為汽車產業帶來的轉變和挑戰:「汽車零件製造向來是個非常勞工密集的產業,畢竟這是一個把鋼材變成高度精密部件的過程。因此,只有通過真正的集體努力,工業物聯網轉型才能成事。這不僅僅是技術的提升,管理層也需要改變。我們也得重新培訓員工和說服他們融入整個過程。

「作為一家真正的國際企業,我們需要思維全球化,但行動本地化。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創建了自己的數碼轉型工具,它提供4套方案,以配合設備能夠達到的自動化程度。我們借助這些工具,與業務夥伴博世(Bosch)緊密合作,制訂把土耳其一所傳統製造設施改造成智能工廠的藍圖。我們下一個重要任務是把擴增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系統整合到生產過程中。」

德國工業工程與鋼鐵生產集團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的南亞區域總監Vivek Bhatia總結該公司在數碼轉型中得到的經驗。他說:「數碼化是不可避免的。企業若要在21世紀生存和強大,必須接受新技術,而且越快越好。現在已經很容易找到和採用實施模式。我們要做的只是確定最相關的案例研究,遵從其最佳做法和創造客戶價值。說白了,就是要創造一個生態系統,讓人人都能提供數據、資料和解決方案,最終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得益。

「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雖然路上或會遇到障礙和挫折,但是對任何企業來說,這是一次改變遊戲規則的旅程。如果你為這趟長期旅程做好準備,並投入所需的時間、努力和資源,你一定會到達目的地。」

照片: 2018工業互聯網世界大會(亞洲站)為製造商提供聚首交流的平台。

2018工業互聯網世界大會(亞洲站)為製造商提供聚首交流的平台,已於7月15至17日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議中心舉行。

(2018年12月4日,資料來源:HKT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