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不但為全球工業技術帶來變革,更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很多國家或地區均積極發展高端製造業,並以「再工業化」為發展新方向。
優化稅務優惠 提供全面支援
作為國際先進城市,香港在一些科技領域具備問鼎國際領先水平的潛力,特區政府也選擇以創新科技為突破點,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產業多元化。為加速「再工業化」發展,安永建議政府可以考慮繼續優化稅務優惠措施,為本地產業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推動「再工業化」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研究和開發(研發)需求有助提升產業對研發的資源投入,支持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的研發蓬勃發展。同時,隨着產業邁向高端製造業發展,可為本港創科人才,特別是年輕畢業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總體而言,發展「再工業化」能為香港創造新的產業和財富。
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特首林鄭月娥亦提出數項措施加速「再工業化」的發展,包括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綫;及向科技園公司額外提供20億元,在本港的工業邨尋找合適土地,為專項先進製造業建設所需的生產設施。
港府財政土地 撑「再工業化」
為支持香港「再工業化」,政府已積極在財政及土地方面推行多項政策及措施,安永建議政府可考慮進一步優化以下稅務優惠措施,藉此為「再工業化」發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援。
政府為鼓勵更多企業在本港進行研發,於2018年下旬落實新稅法,給予合資格研發支出加計稅務扣減,企業首200萬元的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300%稅務扣減,餘額亦可獲200%扣減;額外扣稅金額不設上限。有關安排適用於企業在2018年4月1日或之後的研發開支。
我們對新稅法表示歡迎,認為政府為研發開支所提供的稅務措施,乃推動香港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一環,建議稅務局在執行此稅法時更應適當放寬,以提高此項稅務優惠措施的成效。
就企業外判的研發開支方面,根據稅務局現時採用嚴謹的研發開支扣稅條例釋義,當納稅人把研發活動外判予其他機構在香港或海外進行,假如外判機構並非「指定本地研究機構」、大學或學院,該外判研發開支便不可扣稅(即不獲100%基本稅務扣減或300%或200%的額外稅務扣減)。即使事實上納稅人擁有相關外判研發活動成果的所有權益,並因而可在商業上利用有關成果,產生能在香港課稅的利潤,該筆外判研發開支也不可扣稅。
此外,「指定本地研究機構」的定義方面,根據相關條例,創新科技署署長有權指定任何位於香港的大學或學院,或任何其他在香港承辦合資格研發活動的機構成為「指定本地研究機構」;另政府也指出,本地機構只要符合指定要求,例如具備在一個或多個指定的科學或科技領域提供研發服務的專業知識、擁有足夠的合資格而熟練的研發人才、設備和設施,能在指定的領域提供研發服務及良好的項目管理經驗和相關往績等,均可申請成為「指定本地研究機構」。
放寬規限 准外判享稅務扣減
由於法例剛剛生效,政府暫時仍未公布「指定本地研究機構」的名單。按政府上述的指引,以一個集團旗下的子公司為例,若該子公司只為集團提供研發支援,或許未必能符合成為「指定本地研究機構」。這表示,假如集團將外判研發活動開支,按成本攤分協議支付予另一集團公司,該款項便不可獲得任何稅務扣減。
事實上,跨國企業集團普遍由集團內某一公司進行研發活動,透過成本分攤協議,共同攤分研發成本和分享成果;在其他實施研發開支額外稅務扣減措施的稅務地區,如中國、新加坡及英國等,當地政府皆允許納稅人就外判研發或成本分攤協議的開支享有稅務扣減。因此,我們希望稅務局考慮放寬對相關稅例的釋義,容許外判研發活動開支也可扣稅,避免削弱新稅務優惠措施的吸引力。
專利優惠稅 改善知識產權稅制
2018年12月中旬,中國與香港再就《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優化原產地規則的安排讓香港原產貨物可出口到內地市場,全面享受零關稅優惠。我們相信,新協議有利香港本地製造業,協助香港產品打進內地市場。可是,內地品牌近年急速崛起,對香港品牌構成競爭,因此政府可從稅務方面着手,加強對香港品牌企業的支持,以提升香港品牌競爭力,促進香港「再工業化」的發展。
在現時香港的稅例下,假如某項知識產權是由在香港經營業務的納稅人創立或開發,並由納稅人以特許方式把該知識產權的使用權授予其他人士在香港以外地方使用,該特許權使用費收入一般會被視為源於香港的收入而須在香港課稅。因此,為鼓勵企業在香港進行研發活動並將研發成果推出市場,建議引入專利優惠稅制度。在此建議的制度下,若某項知識產權是由在香港經營業務的納稅人創作或開發,該項知識產權所產生的收入,包括:(i)銷售包含該項知識產權的物品的利潤;及(ii)特許使用權收入,均可享8.25%的優惠利得稅稅率(即正常利得稅稅率的50%)。
香港的法律制度健全而完備,並一直維持既現代化並受國際認可的知識產權機制。相信落實以上兩項稅務建議,將可為「再工業化」發展提供更完善及全方位的支援,促進香港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進而帶動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以及進一步鞏固香港經濟根基及推動產業多元化。
▲ 香港在一些科技領域具備問鼎國際領先水平的潛力,港府也選擇以創新科技為突破點,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產業多元化。
(2019年1月22日,資料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