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美貿易糾紛帶來的關稅負擔,港商除了把生產線轉移外,亦可透過申請豁免徵稅、善用首次銷售規則(First Sale Rule)等方法,降低影響。《商貿全接觸》與多家媒體合作,未來兩個月刊出一系列報道,協助港商全方位掌握貿戰下的營商策略。
本港上市電子商金寶通受惠於美國客戶成功申請關稅豁免,金寶通(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副總裁易嘉禮表示,雖然豁免有效期僅一年,但已能為公司爭取時間採取下一步應對行動。
難覓替代品 智能打火裝置獲免關稅
去年美國開徵的500億美元(約3900億港元)關稅,殃及金寶通部份產品,該公司於關稅清單上的產品去年第三季已被美國徵收25%關稅。易嘉禮表示,公司在關稅未實施時已開始想辦法對應,當時跟美國客戶溝通,他們都認為可以分擔10%稅率,但25%則難以承受。易嘉禮指出,美國的生意額佔公司總額約40%,如全部都要繳關稅,影響可謂不小。
「那時有三名客戶決定向美國貿易代表處申請關稅豁免。」易嘉禮道,等了近一年,今年5月其中一名客戶申請成功,一名客戶被拒絕,還有一名仍然在等結果;成功獲豁免的客戶,佔公司總生意額約8%,其產品為具備智能控制的室內火爐,而獲豁免的是由金寶通生產的智能打火裝置部件。

代工廠不能申請 靠採購商「出手」
易嘉禮指出,該智能打火裝置部件有很嚴格的潔淨要求,需要有高規格生產過程,不能輕易在中國以外找到替代品,所以符合豁免條件;但他直言,公司在整個申請過程較被動,主要由美國客戶全權處理。「除非你本身在美國有經營品牌,只做代工生產是不可能自行申請,要由採購商申請。」易嘉禮亦稱,申請豁免還要找律師,而在美國,熟悉關稅法例的專業律師不多,然而申請者眾,審批時間長,且成功率亦低。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去年7月實施的340億美元(約2652億港元)關稅,共接獲1.08萬宗的申請,只有2905宗獲批,6877宗被拒,獲批成功率只有26.8%,還有申請尚在審核階段;至於去年8月實施的160億美元(約1248億港元)關稅,審批程序剛開始不久,在2928宗豁免申請當中,暫時有403宗獲批,1484宗遭拒絕,成功率約14%。去年9月24日執行的2000億美元(約1.56萬億港元)關稅,於今年6月底才接受豁免申請,申請期於9月底結束,暫時只有53宗獲得豁免。

先外判定單後遷移 籌備東盟自設廠房
易嘉禮認為,申請手續由客戶包辦,如申請成功便可從關稅實行日起免稅一年,「雖然只免一年,但變相比其他人多出一年時間免受關稅影響,有較充裕的時間做其他準備」。他表示,去年9月公司便在馬來西亞找到合作夥伴,將一部份美國訂單外判予對方生產及出口;他又稱,雖然外判可能會令公司毛利減少,但其實可以加價作彌補:「你替客戶省下25%關稅,那麼加價幾個百分點也很合理。」
易嘉禮認為,港商如想避開關稅,可透過外判客戶訂單予合作夥伴,但首先要確保客戶訂單不流失;外判過程中需讓公司了解和適應當地生產狀况,再部署下一步行動。金寶通最近便決定在東盟自設廠房,現正籌備前期工作,「這樣一步一步來部署,相對直接遷移會較穩妥,企業面對的風險也較低」。

東盟嚴打中國貨「借道」運美
為避開關稅,近日有一些廠商將中國製貨品運至東盟,簡單「貼牌」後再轉付美國;當中以越南及柬埔寨情况較嚴重,有部份內地廠商經廣西將產品運至越南,在不符合規定下冒領當地的產地來源證,將「中國製造」改頭換面成「越南製造」。
隨着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出口越南及越南出口美國激增,早在今年6月已引起美國及越南海關注意。越南海關指出,過去發現多宗非法竄改產品標籤以逃避關稅的個案;柬埔寨美國大使館發言人也曾表示,有多間企業經由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出口的貨品涉嫌違規,已被國土安全部查獲並處以罰款。
為杜絕此情况,越南接連收緊產地來源證規則,10月21日起實施新標準,除了完全於越南生產外,在越南最後加工階段製成的產品,需要達到境內新增價值比率30%以上等條件,才能標籤「越南製造」。
德勤:四大方式應對加徵關稅
面對美國對內地生產貨品加徵關稅,德勤中國稅務合夥人展佩佩和稅務高級經理周婉琨均表示,企業能以四大方式應對,包括申請豁免,但需由美國買家提出。
第一,美國買家需要提出理據,強調除了輸入內地生產的產品之外,難以找到其他替代方案,尤其是在美國國內找替代商;若不輸入內地生產的產品,將會對該行業造成衝擊和經濟損失,例如令美國流失就業機會等。此外,若有關產品不屬於「中國製造2025」的領域,獲豁免的機會亦較高。申請豁免期暫定只有一年,第一份和第二份清單內的貨品已過了申請豁免的限期,現在只餘下第三份和第四份清單內的貨品還可申請豁免。
第二,以「第一口價」來報關,即是在報關時,貨品的價格只計算內地廠商的勞工成本、經常開支、原料及零件成本,以及利潤等;中介商(例如香港的出口商或內地廠商的香港母公司等)的行政成本及利潤,以及美國國內的物流費用等都毋須計算。這樣可降低貨品的報關價格,進口關稅亦自然會減少。

優化產品編碼有望大減關稅 搬遷生產地計算附加值比例
第三,以「優化」進口產品編碼,尋找更加適合產品特質且稅率較低的產品編碼來報關。展佩佩認為,買家和生產商不應靜悄悄更改產品編碼來報關,因為即使美國海關沒有即時提出反對,並不等於他們認同,他們可能會在數年後才表示不同意,並要追討以往少收的關稅。她建議買家和生產商需要提交理由和文件,解釋為何新的產品編碼更加適合該種產品,更能反映其性質和用途,並主動請求美國海關答覆。一般來說,美國海關會在30個工作日內回覆是否同意;但化學品或某些科技產品,則可能要90個工作日。
第四,搬遷生產地,即涉及產品性質形態改變的主要生產工序的所在地。如果生產地點是和美國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例如加拿大、墨西哥,美國海關會要求入口商提供產地證,並要計算附加值是否達到該行業的要求。有工業界人士表示,以電子產品來說,主要生產工序是指將晶片、電阻、電容等加插在線路板,若只將電子產品以散件形式運到其他地點組裝,肯定不符合產地的定義。

(2019年10月25日 資料來源:香港貿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