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磨擦持續,尤以生產基地設於中國的港商生意備受影響,有港商計劃將生產遷移其他其地方。生產力促進局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期間,向中小企進行「業務擴展至東盟」調查,發現73%受訪者擬於東盟增設新廠房,當中最受歡迎的前三個地區分別依次序為越南、柬埔寨和緬甸。
港企擬於東盟設廠,惟建設廠房所在地和選擇生產綫時,企業需考慮多個因素。調查顯示,企業認為最重要的三大考慮因素為政治穩定性、稅務要求及優惠,和營運成本開支,成本開支包括工資、材料、設備和租金等。普遍來說,受訪港企最有興趣於最受企業歡迎的前三個地區中,開設電子產品和紡織製衣生產線。若以地區劃分,越南較為玩具商青睞,柬埔寨及緬甸,則較受汽車零部件和鐘錶珠寶企業歡迎。
調查顯示,有逾7成受訪者有興趣申請BUD專項基金的東盟計劃。該計劃自去年8月至今年9月期間,共處理295宗申請,最終批出共188宗,涉及186間企業,當中主要行業為批發及零售、塾出口貿易及資訊科技,總資助額達1.13億元。
8本指南助港企了解東盟8國
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接受訪問時指「各處鄉村各處例」,港企進入新市場時需要留意當地法規。而據調查顯示,企業最需要的三大支援分別為履行當地法令和法規的專業支援、廠房佈局及規劃,以及地區市場分析及研究。
該局現時編制8本指南,介紹8個東盟國家,包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及柬埔寨等地的經濟發展概況,及政府投資優惠政策等。現已推出7本,擬於11月中旬推出第8本介紹印尼。黎少斌透露,料下一步再增2本指南,介紹新加坡及汶萊的情況。
(2019年11月5日 資料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