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媒體CNBC早前把一隻價值4,000美元、鑲有18卡白金和0.95卡人造鑽石的戒指,拿到紐約的鑽石店區測試。記者沒有說那是人造鑽石,用放大鏡檢查後,一間珠寶商開價3,800美元,另一間則是3,000美元。這些珠寶商雖然能準確說出鑽石的淨度和顏色,但沒有一家能指出它是人造鑽石。當記者揭露真相後,所有珠寶商都撤回報價。
這些人造鑽石,光憑肉眼看不出與天然鑽石的分別,以幾可亂真也不足以形容,因為它們確實跟鑽石一樣由碳原子以特定結構組成,絕非蘇聯鑽、莫桑石或水晶等仿鑽之流。英國卡迪夫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近稱,只需要幾天時間,他們就能在實驗室「養」出一顆 1 克拉鑽石。而且看上去跟在地球深處躺了幾百萬年的鑽石沒有任何區別。
他們表示養大一顆鑽石只需 4 步:先將一顆小小的鑽石「種子」放入真空環境裡去除雜質。然後科學家會往裡泵入溫度高達 3000 攝氏度的甲烷和氫氣,這些高溫氣體會生成高電荷的等離子體。等離子體迅速分解,會釋放出碳原子。這些碳離子會模仿鑽石的正八面體結構,然後附著在「種子」表面,以每小時 0.006 毫米的速度瘋狂生長。接著再等幾天時間,就可以拿去切割拋光,而形成一顆與天然鑽石一樣結構的鑽石。
聽起來稀奇的人造鑽,其實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新聞了。在 1950 年代,科學家就研究出合成鑽石的技術,但在當時去除雜質的技術還很粗糙,造出來的鑽石大多都供工業用。發展到幾年前,人造鑽石已經投入商業世界,可以擺在櫥窗裡跟開採而來的鑽石一起爭艷,甚至「以假亂真」。一些珠寶商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但受技術限制,一顆 1 克拉鑽石還是需要 6-10 個禮拜才能養成。而現在,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研究將漫長的等待時間縮短到了幾天。
人造鑽石會取代天然鑽石嗎?
關於人造鑽石會不會顛覆鑽石市場的話題,珠寶行業已經討論好一陣子了。實驗室「養」出來的鑽石跟天然鑽石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它們有著同樣的光澤和硬度,甚至鑽石鑑別專家僅憑肉眼也無法分辨。因為沒有大費周章挖礦開采的昂貴成本,這些人造鑽石在市場上的售價能比天然鑽石低 20% 到 40% 不等,對大部分想買鑽石的人來說非常有吸引力。而技術的革新與發展,只會讓這一價格優勢越來越明顯。
除了打「價格牌」,為人造鑽石搖旗吶喊的珠寶商也在強調環保與道德。2006 年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出演的電影《血鑽石》,將鑽石開採行業的血腥帶到銀幕前。在非洲一些常年內戰的國家,軍隊會逼迫人們去開採鑽石,再用銷售所得的高額利潤去購買軍火設備。鑽石因此也被稱為「血鑽」或「衝突鑽石」。
而鑽石的價值一直被過高吹噓。如今的鑽石行業巨頭 De Beers 公司,在 1947 年推出了「A Diamond is Forever」的營銷活動,將鑽石跟婚姻承諾聯繫在一起。這個美好概念讓鑽石需求暴漲,人人都在追逐這顆石頭。雖然知道鑽石的象徵意義是世紀營銷大騙局,也明白人造鑽石給地球帶來的傷害更少,但英國一位珠寶商 Sandeep Babber發現,他的大多數客戶還是會選擇買天然鑽石。鑽石生產商協會的首席執行官也並不認為天然鑽石可以被替代。他表示在人們眼裡,天然鑽石是帶有金錢和情感價值的,而人造鑽石更像是廉價的工業複製品。摩根士丹利一份報告稱,目前為止全球鑽石原石市場的規模達到 140 億美元。其中人造鑽石的市場份額僅有 1%,但預計在 2020 年會上升至 15%。
(2019年11月1日 資料來源:世界高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