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習總書記指出,在過去十年裡,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十年中,中國珠寶產業也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需求端方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準和消費能力日益提高,中國珠寶消費市場規模快速擴大,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珠寶消費市場; 產業端方面,市場格局完成了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也由資本、原材料及工作力等要素驅動逐步轉變為創新驅動,中國珠寶產業逐步邁入高品質發展軌道。
2022年,珠寶行業線下消費受到巨大衝擊,疊加2021年的高基數效應,珠寶消費同比數據略顯疲弱。 值得欣慰的是,與其它可選消費品橫向對比,珠寶仍顯示出特有的韌性; 此外,產業的創新步伐仍在繼續,如與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結合加深、新品類新品牌嶄露頭角、對文化創新及原創設計重視度日益提高等等。 綜上,我們依舊高度看好中國珠寶產業的長期發展前景。
珠寶上市公司作為行業領頭羊以及行業對接金融資本市場的橋樑,兼具「風向標」和「晴雨錶」的功能,我們以珠寶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梳理其財務數據、經營策略和市場動向,總結2022年中國珠寶產業的發展概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供珠寶從業者及金融等相關領域人士參考。

一、市場概況
1 整體市場表現
中寶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珠寶市場規模為7190億元,同比下降0.1%,降幅低於國家統計局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零售總額降幅。


實體經濟經歷暫停疊加2021年的高基數效應影響,2022年各月的珠寶零售增速都低於2021年同期。 如圖3所示,珠寶消費在面臨衝擊時的下降幅度以及隨後的反彈幅度均大於其它消費品類,反映出珠寶消費更依賴線下管道的特點,也體現出國人對珠寶的消費需求僅被延後而並未直接消失。 這種近乎「剛性」的消費需求主要來自珠寶產品自身的多重屬性,即金融屬性、文化(情感)屬性和商品屬性。 金融屬性方面,2022年受到地緣政治風險、通脹高企、全球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價格持續走高,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黃金珠寶的消費熱情; 商品和文化屬性方面,近年國內珠寶產業持續升級、產品研發創新加速,珠寶產品呈現出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款式設計更加多元、工藝水準更加精緻等特點,吸引了消費者更多關注。

2 主要品類情況
2022年,根據中寶協對珠寶行業全品類綜合統計來看,各珠寶品類市場規模有增有減。 其中黃金產品市場規模約4,100億元,鑽石產品市場規模約為820億元,玉石市場規模約1,470億元,彩色寶石產品市場規模約為280億元,珍珠產品市場規模約為240億元,鉑金及白銀產品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流行飾品及其他品類產品市場規模共計約為190億元。

- (1) 黃金
中國黃金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黃金總消費量同比下降10.63%至1101.74噸,其中金飾同比下降8.01%至654.32噸,金幣金條同比下降17.23%至258.94噸,工業及其它用金同比下降8.55%至88.48噸,可以看出首飾仍是國內黃金消費的絕對主力,相較其它用途顯示出更強的需求剛性。 從上市公司產品結構來看,2022年上半年黃金飾品及產品銷售額佔比進一步提升,在不穩定的經濟環境及相對低迷的市場景氣度下,繼續保持“一枝獨秀”的姿態。 黃金首飾如此高的市場熱度一方面來自行業持續創新帶來的產品升級,另一方面則是出於人們對於“保值”的需求重新抬頭,黃金憑其穩固的價格及易變現、可換購的特性再次獲得更多的青睞。
- (2) 鑽石
2022年,上海鑽石交易所成品鑽交易額同比下降37.5%至44.24億美元,鑽石進口額同比下降36.1%至19.07億美元,鑽石交易量同比下降13.8%至665.65萬克拉。 零售市場景氣度也受到明顯影響,幾乎所有珠寶上市公司上半年鑽石鑲嵌飾品銷售額/產品份額都出現一定下降。 從好的方面來看,隨著頭部珠寶企業管道下沉策略持續推進,鑽石憑藉其婚戀市場剛需以及品牌背書效應,呈現出客單價提高及滲透率提高等跡象。
- (3) 其它
珍珠、翡翠玉石、彩色寶石、銀飾等品類,在珠寶上市公司的產品結構中均屬於補充品類,整體銷售額佔比較低且鋪貨較少,在此不做深入分析。
二、A股珠寶公司
1 財務數據
- (1) 營業收入
2022年上半年,A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9%至73.18億元。
三季度隨線下市場逐漸平穩、消費者信心好轉,國內珠寶市場景氣度回升,當季A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88%至38.39億元,並將前三季度平均營收增幅拉升至4.10%。


- (2) 歸母凈利潤
2022年上半年,A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3.50%至2.43億元,僅有菜百股份、中國黃金兩家公司實現正增長; 一至三季度,A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18.55%至3.15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有所縮窄。


- (3) 毛利率
2022年上半年,A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為21.90%,較上年同期下降3.21個百分點。 自2021年起,珠寶上市公司整體毛利已連續2年出現下降,主要由於以下因素導致:
1. 產品結構調整——黃金產品相較鑽石鑲嵌產品佔比提升,拉低整體毛利率;
2. 金價走勢相對平穩——金價未再經歷2020-<>年大漲走勢;
3. 產品附加值回歸——古法金等新品逐漸普及致其工費水準趨於穩定,「一口價」黃金逐漸回歸「克重」銷售模式;
4. 渠道結構調整——加盟店佔比增加推高批發業務佔比。

- (4) 期間費用
2022年上半年,A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期間費用率較上年同期增加6.6個百分點至21.3%,其中ST愛迪爾、金一文化因營收下降幅度較大導致期間費用率顯著增加; 排除該2家企業后,平均期間費用率為17.02%,較上年同期下降1.91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多數公司銷售費用及財務費用支出比較穩定。

- (5) 其它指標
營運能力方面,2022年上半年多家公司相關指標向好:平均存貨周轉率為2.85次,較上年同期增加0.7次;平均應收賬款周轉率為50.87次,較上年同期增加15.02次。 償債能力方面,大多數A股珠寶上市公司整體槓桿水準及償債能力較為穩健。
2 管道拓展
由表1可見,受市場因素影響,2022年A股珠寶上市公司管道拓展較2021年顯著減速; 中長期來看,頭部品牌在渠道規模上與追趕者進一步拉開差距,馬太效應凸顯。 新上市公司中,迪阿股份在一年半時間內凈增199家門店,凈增量位列第五。 獨特的産品結構和銷售模式使迪阿股份平均開店成本遠低於同業,考慮到其全自營的模式及相對較少的門店基數,這樣的拓店速度令人十分矚目。

3 主要策略
- (1) 供應鏈打造
通過行業調研和數據挖掘,我們發現品牌企業對打造自主產品的重視度日益增強,加大研發投入、逐步打造獨立的產品供應體系已經成為部分頭部品牌的重點戰略。 從表2可見,老鳳祥、潮宏基、迪阿股份常年研發費用支出都在千萬元以上,而這幾家企業在凈資產收益率方面也處於同梯隊領先的水準。 其中老鳳祥近年研發升級較快,坐擁東莞、三亞兩大研發基地,在專利數量、產品更新率等方面均處於行業前列,當前的產品體系及款式更新速度都受到了加盟商和終端市場的較高認可。 2022年上半年,多數樣本企業研發投入都較上年同期顯著增加。
從長期發展來看,打造自己的產品供應鏈、強化產品力,將是珠寶品牌企業在管道拓展之外最主要的競爭戰場。 因為獨佔的優質產品,意味著強化消費者品牌認知、一手的產品數據資訊以及更高的毛利率。
但與此同時,完全由品牌企業主導的產品供應鏈將打破產業鏈上不同主體長期以來的利益分配格局,且單一品牌也很難憑藉自身能力對全國不同區域市場的消費習慣實現完全的掌控。 我們認為,珠寶品牌企業通過打造自有的供應鏈體系並且逐步實現產品供應商的標準化,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 (2) 多品牌矩陣
在消費需求越來越多元的市場環境下,單一的品牌調性意味著市場規模的縮小; 而一勺烩、什麼都有的品牌則意味著缺乏獨特調性,難以形成品牌認知。 針對這一情形,近年來內資珠寶品牌也開始效仿周大福、周生生等港資品牌的策略,打造多元、立體的品牌矩陣。 具體途徑包括:
1. 將具有某類工藝/文化特點的產品獨立成子品牌,如菜百股份旗下的菜百傳世;
2. 針對新的品類孵化子品牌,如豫園股份和曼卡龍分別推出了培育鑽石飾品子品牌LUSANT露璨及慕璨;
3. 通過併購等方式將與主品牌在市場定位、勢力區域上能形成互補的品牌納入麾下,如周大生併購BLOVE彼愛、今生金飾等;
4. 精簡產品體系、減少鋪貨量從而降低拓店成本的“精品店”品牌,如周大生經典。
三、港股珠寶公司
1 業績概覽
2022上半財年,品牌型港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為74.27億港元,同比增長2.64%,5家公司均實現正增長; 生產批髮型港股珠寶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00%至1.44億港元,僅有1家同比下降。

营业收入(亿港元)
報告期內15家港股珠寶上市公司中6家實現利潤同比增長或虧損面縮窄,其中創輝珠寶及錢唐控股實現扭虧為盈。 從盈利規模來看,港股珠寶上市公司業績分化較大,僅有3家企業歸母凈利潤規模超過1億港元。 基於業務規模、行業代表性及影響力等因素考慮,後續分析將僅圍繞周大福、六福集團及周生生3家公司展開。

歸母凈利潤(百萬港元)
2 中國内地市場
2022上半財年,3家港資品牌企業繼續深耕中國內地市場,但由於中國香港特區居民消費逐漸恢復疊加旅遊市場復甦,當地市場業績觸底反彈,使周生生、六福集團的中國內地市場業績佔比小幅下降; 周大福則通過在中國內地快速拓店,繼續拉升中國內地市場業績貢獻率。

3 管道及品牌
如表3所示,2022上半財年3家港資品牌企業持續在中國內地市場拓展零售網路,但周生生及六福集團的門店增速均較上一年有所放緩。 拓店方式方面,除完全自營的周生生外,周大福、六福集團均以開設加盟店為主,六福集團主品牌自營店仍處於凈減少狀態。
周大福方面,新增門店中90%為加盟店,55%位於一二線城市,佔比較上年同期增加8%,顯示出一二線城市有著更充足的市場容量。 集團旗下副線品牌門店數都處於凈減少狀態,與主品牌形成鮮明反差,也體現出定位更細分、相對小眾的品牌受市場環境影響更大,或已達到飽和狀態。
六福集團方面,主打「5G」時尚足金產品的「Gold Style」門店數小幅減少,整體市場表現相對穩定; 主打自由搭配串珠概念的“Dear Q”則完全退出了舞臺。 2022年,六福集團新推出了面向高端消費人群的“六福精品廊”和主打古法黃金的“福滿傳家”兩個子品牌,這兩個子品牌均以加盟店為主,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店數量可觀,主打產品也較符合當下珠寶市場消費風向,但具體表現仍有待觀察。
周生生方面,2022年上半年僅淨增28家門店,但不同品牌之間保持了均衡穩定的發展狀態,主品牌的進階門店“生生活宇”、重點面向年輕消費群體的“MintyGreen”、主打高端婚戀定製的“Promessa”都在繼續擴張。 從網路平臺上的消費者反饋來看,這些副線品牌也基於踩准消費升級、“網紅經濟”、新生代消費者崛起等市場趨勢而表現良好。

4 產品結構
品類結構方面,3家港資品牌企業的黃金產品銷售額佔比都進一步提高,與整體珠寶市場大趨勢一致。 從細節來看,周大福產品平均單價同比增長5.77%,中國內地市場“傳承”系列銷售額占黃金產品銷售額超過4成,反映出在當前消費環境下,消費者相對於“量”更加註重對“質”的追求。

5 體驗升級
2022年,3家港資品牌企業繼續在零售體驗方面進行升級,包括進一步完善數位化銷售體系、用科技工具賦能線下門店、推出更好的產品定製服務等。 如周生生進軍了拼多多等電商平臺,線上收入佔比由15%提高至19%,全渠道遠端銷售佔比則由32%提升至35%; 周大福擴大了智慧零售覆蓋面,將雲櫃檯、智慧奉客盤等科技工具鋪設至更多線下門店,並在部分重點城市開設了城市主題體驗店、“D-ONE”快閃體驗店等; 六福珠寶的微信小程式已初步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聯動,為消費者提供更便利的門店引導服務。
四、主要熱點及趨勢
1 培育鑽石
2022年,培育鑽石成為資本市場上關於珠寶行業被提及較多的賽道。
上游生產端方面,目前國內培育鑽石總體產能較為可觀,是我國為數不多在上游原材料端佔據較大產能優勢的珠寶品類。 下游零售市場方面,國內仍處於發展早期階段,消費者認知和市場接受度仍不明朗。 資本市場方面,2021—2022年,兩家培育鑽石生產企業力量鑽石和惠豐鑽石分別登陸A股和北交所。 同時部分珠寶上市公司也已開始進行零售端佈局,如豫園股份、曼卡龍推出了培育鑽石首飾子品牌; 潮宏基、中國黃金也分別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和專項事業部的形式開啟了培育鑽石業務的籌備工作; 周生生則推出培育鑽石交易平台業務,但目前尚未接入國內市場。
國內新生代消費者將在何種程度上接受培育鑽石,將決定這一新興品類未來的市場空間。
2 區塊鏈及NFT
近年來,區塊鏈及與其密切相關的NFT(非同質化代幣,下同)等新技術已經與各實體行業結合並催生出新的業態。 自2021年至今,各大國際奢侈品巨頭都推出了NFT數位藏品,通過熱點話題行銷進一步提升品牌價值。 國內時尚產業方面,已有多家珠寶品牌推出了NFT數位藏品,並結合特殊節日的營銷策劃進行推廣,如六福珠寶推出的“數位蜜蜂NFT”“1314克拉數字鑽戒NFT”及“數位婚書NFT” 等。 從消費體驗的角度來看,NFT具有不可複製、不可篡改、永久保存等特性,可帶給消費者更強的儀式感、新鮮感以及稀缺性,賦予珠寶產品更多的情感價值。 此外,對非遺大師作品等大型金銀製品而言,NFT數位藏品的推出降低了普通人接觸該類作品的門檻,可幫助相關的非遺技藝及珠寶藝術品得到更好的推廣。
在數位藏品之外,區塊鏈技術與珠寶結合較深的另一應用方向在於產品溯源及防偽,通過建立不可篡改的從源頭到終端的流通資訊,消費者可以更全面地瞭解珠寶產品的整個“生命”歷程。
3 產融結合
2022年沒有新的珠寶公司登陸A股,但珠寶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動作依然不少。 週六福、夢金園、老鋪黃金等企業仍在繼續籌備衝刺A股IPO(首次公開募股,下同),其中週六福針對上一次過會審批時發審委提出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調整,通過加快開設自營店的方式提高了自營業務的佔比。 除IPO外,也有已上市公司通過資本運作等方式拓展產業版圖,或者是非珠寶玩家進入珠寶產業,如紫金礦業正式啟動了珠寶零售業務,於2022年10月開設了首家紫金黃金珠寶零售門店,並與周大生“強強聯手”,推出了“OG初煉金”概念品牌。
4 可持續發展
近年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成為國際時尚及奢侈品行業重要的關注點之一,積極應對環境挑戰、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社會公平等議題被越來越多地融入行業的日常運行。 各大品牌、集團以及行業組織,都在宣傳自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併發起倡議號召更多方加入,如開雲集團與卡地亞共同發起的《2030鐘錶與珠寶行業倡議》,倫敦金銀市場協會、世界黃金協會、中國黃金協會、瑞士貴金屬生產商和貿易商協會、印度金銀珠寶商協會、印度國際金銀交易所、世界珠寶聯合會等組織集體簽署的《 負責任與可持續發展原則宣言》等。
國內方面,目前環境、ESG(社會和公司治理,下同)管理已成為港股珠寶上市公司的標準配置,諸如周大福、周生生等企業都將ESG放在了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並圍繞環保節能、內部管制、研發創新、員工提升與保障、社會公益等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定量/定性的梳理,制定了詳細的長期規劃。
A股珠寶上市公司中,菜百股份、中國黃金、豫園股份等企業已經披露了專門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但行業整體對ESG管理的重視度仍有待提高。 從實踐來看,國內的珠寶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作了大量的貢獻。 不論從國家政策宣導方向還是國際發展經驗來看,ESG都將是珠寶產業難以繞開的課題,預計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珠寶企業將ESG管理提上日程。
「注:由於港股珠寶上市公司財年起始點差異較大,本文採取各港股公司的半財年數據進行分析,正文及圖表中「2022上半財年」對應2022年上半年或2022—2023上半財年的財務數據; 金貓銀貓貨幣單位為人民幣。」
– 完 –
【原文由 中寶協基金 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