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網購時代,網絡資訊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中小企除了採用傳統的營銷渠道外,亦需與時並進,制定有效的數碼營銷策略,以了解及分析潛在客戶的喜好及消費行為,再作適當部署,才能抓住商機。
品牌知名度成關鍵
廣域度數位行銷有限公司數據分析顧問及數碼營銷經理朱緯賢表示,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有五部曲,最影響他們作出購物決定的往往是品牌的知名度。
他指:「每類產品,一般人只記得當中的五至七個品牌,所以品牌要建立知名度以成為消費者的『心水之選』。此外,消費者會考慮產品價格和性能,在比較各產品後作出決定,購買最佳或最合適的產品。在體驗產品後,他們或會與親友分享交流,給予正評或負評。」
隨着互聯網普及,網絡已成為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朱緯賢表示,「大概有81%的消費者到實體店購物前,會先在網上搜尋產品資料。網站好比品牌的門面,給消費者留下第一印象,若然做得不好,便會令消費者失去購物意欲,所以網頁設計要從用戶體驗出發。」

用戶體驗為先 優化介面設計
因此,在數碼營銷策略五部曲中,首要致勝之道是用戶體驗。「一般消費者都擁有手機、平板電腦、手提電腦和桌面電腦。以前的數碼營銷策略主要是追蹤各裝置的用戶,但現時的策略卻是追蹤這四類裝置的共同用戶。」由於用戶在不同時段使用不同裝置,所以網頁設計要顧及各種裝置的螢幕大小。
朱緯賢指,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可因應螢幕的大小而自動調整網頁的圖文排列,方便用戶瀏覽網站。此外,網頁載入速度也是用戶體驗的一環。若然載入時間不夠快,會令用戶流失,也降低網站在搜尋引擎的排名。品牌可利用Google工具測試(https://testmysite.thinkwithgoogle.com/) 網站的載入時間。

網站質量高 減廣告成本
第二個致勝關鍵是拉式行銷(Pull Marketing)。朱緯賢說,若然品牌想在Google搜尋結果頁面的頂端出現,不妨購買廣告,這就是拉式行銷的其中一種手法。「刊登廣告的效益與品牌廣告文案的編寫方法有關,除了標題以外,最好的做法就是加入備註(Callout Extension)、網站連結(Sitelinks Extension) 、位置(Location Extension)等額外資訊工具,令整個廣告的面積更大,更吸睛。」
朱緯賢又稱,Google的廣告位置以價高者方式投得,但網站的質量分數(Quality Score)可減低廣告費用的開支。「質量分數把廣告相關度(Ad Relevance)、響應式網頁設計、網頁載入速度、網站點擊率和轉化率(Conversion Rate)計算在內。網站的質量分數愈高,每次點擊的收費愈低,品牌甚至不用付出最高競投價,也可奪取廣告位置。」
如用戶多次點擊同一個廣告,會否令廣告開支大增?朱緯賢說,由於Google的系統可偵測點擊源頭,即使有同一位用戶重覆點擊廣告,也只會視作為單次點擊,因此可防止廣告客戶的競爭對手作出惡意點擊的行為。
朱緯賢又稱,Google的廣告位置以價高者方式投得,但網站的質量分數(Quality Score)可減低廣告費用的開支。「質量分數把廣告相關度(Ad Relevance)、響應式網頁設計、網頁載入速度、網站點擊率和轉化率(Conversion Rate)計算在內。網站的質量分數愈高,每次點擊的收費愈低,品牌甚至不用付出最高競投價,也可奪取廣告位置。」
鎖定用戶喜好 主動出擊
第三個致勝之道是推式行銷 (Push marketing),即對準目標客戶,主動出擊。品牌可在各大網媒刊登橫額廣告,更進取的做法是刊登動態廣告(Dynamic Ad),這是一種再行銷 (Remarketing) 的攻略。
再行銷攻略利用儲存在用戶裝置上的數據(Cookies)收集訊息,從而按照用戶的年齡、性別、興趣、所在區域等分類發送廣告,藉以進一步鎖定目標對象。「用戶瀏覽預訂酒店房間的網站後,如未有訂購,相關的廣告可能在一星期內每天三次向用戶發放。」
社交媒體攻略 建品牌形象
第四個致勝之道是善用社交網站行銷平台,最熱門的社交平台計有Facebook、Instagram、LinkedIn和Tumblr。朱緯賢說,品牌可運用社交平台建立品牌,如把代表品牌形象的廣告照片、文案上載至專頁作內容行銷,亦可加入遊戲增加趣味性,以及讓用戶留言、投票和分享內容,加強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性。
第五個致勝之道是追蹤和分析所用策略的成效。朱緯賢表示,品牌可採用Google Analytics 工具,從而得知獲取(Acquisition)、訪客行為(Behaviour)和轉化(Conversion)的情況。「獲取」指網站的訪客流量、首次到訪網站的流量等。「行為」指訪客的跳出率(Bounce Rate)、到訪頁面、平均停留時間等。「轉化」可分為宏觀和微觀轉化,宏觀轉化指訪客直接在網站購物,微觀轉化指訪客作出網上查詢、開戶等。
(2018年9月17日,資料來源:HKTDC)